Ambassadors for Christ

book@afcinc.org

The Person Called You

D10-10EB

Brand New Publication! CMC Conference Special! Only $2.99 Translated from The Person Called You by Bill Hendrix

In cart:0 Checkout
InStock
$ 2.99
$ 2.99
Exc. VAT + Shipping
Base price:
Add to cart

Chapter 1:

第一部分

一切都取决于你的天赋

 

第1章 你生活中的模式

 

有些事情本就如此,我们称之为现象。以重力为例,重力是一种现象,你不必对重力有丝毫的了解就可以利用它。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运作的。

同样的,有一种现象塑造了所有人类(包括你在内)。它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这种独特性是通过这个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原来每个人一生中都会一次又一次地遵循一种行为模式,这是他们最自然的运作方式,他们根本不会想到用其他方式来生活。

 

沃伦・巴菲特是如何致富的

稍后我将告诉你如何检测你自己的模式。现在我来挑选一个众所周知的人,我们有很多关于他的数据,可以从中得出一些结论,他就是举世闻名的投资者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

2003年,一位名叫爱丽丝.施罗德(Alice Schroeder)的华尔街分析师从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请了假,开始对沃伦.巴菲特的生平进行传记性研究。在巴菲特本人的全力配合下,这个项目最终成书:《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The Snowball: Warren Buffett and the Business of Life)。这本书在很多方面都很吸引人,但我认为它是说明天赋现象的一个教科书案例。

施罗德告诉我们,巴菲特从小就表现出对数字和数字分析近乎痴迷的迷恋。例如,小时候在教堂里:“他喜欢听牧师讲道,但对礼拜的其他部分感到厌烦;他通过赞美诗中作曲家的出生和死亡日期来计算他们的寿命,以此来打发时间……他假设赞美诗作曲家的寿命会比一般人长,在他看来,比普通人活得长似乎是一个重要的目标1。”

有时他会坐在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朋友的门廊上,记下过往车辆的车牌号码。他喜欢计算车牌上使用的字母和数字的频率。

六岁时,他开始在家附近卖口香糖,售价5美分,从来都不卖单片,只卖一包五片。很快,他就开始以25美分的价格购买6瓶装可口可乐,然后以每瓶5美分的价格转售,获得20%的利润。小沃伦最喜欢的玩具,还能有什么?一个货币兑换器。

巴菲特家族有个传统,就是每个孩子在10岁时都可以陪同父亲去东海岸,参观他们最想看到的地方。对沃伦来说,这个选择很容易:去纽约参观斯科特邮票和硬币公司、莱昂内尔火车公司(沃伦花了几个小时研究莱昂内尔的目录),以及纽约证券交易所。

此后不久,巴菲特在图书馆偶然看到一本名为《一千种赚进1000美元的方法》(One Thousand Ways to Make $1,000)的书(在20世纪40年代,1000美元是一大笔钱)。他如饥似渴地读完了这本书,尤其是复利的概念。他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数字以恒定的速度增长,就像爆炸一样”的方式感到着迷,即使是“一笔小数目就能变成一笔财富,他能生动地想象数字的复利,就像他在草坪上滚雪球时雪球越滚越大一样”(因此才有了这本书的书名)。“沃伦开始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思考时间,复利将现在和未来连接了起来。如果今天的一美元在若干年后可以变成10美元,那么在他看来,两者就是相同的2。”

有了这个洞见,巴菲特自信地告诉他的家人,他在35岁时就会成为百万富翁。

在大学里,巴菲特读了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的《聪明的投资者》(The Intelligent Investor)一书。据他的室友说:“他就好像找到了一个神灵。”当时本・格雷厄姆和他的同事大卫・多德(David Dodd)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他们共同撰写了一本名为《证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的不朽巨著。巴菲特决定去那里读研究所,在这些金融和投资奇才的指导下学习。

毕业后,他最想做的就是为格雷厄姆创立的格雷厄姆・纽曼投资公司工作,但格雷厄姆拒绝了他。这并没有让巴菲特却步,他回到奥玛哈,成为一名股票经纪人,但他继续与导师通信,并给导师发了一些股票信息,偶尔还去纽约看望他。最后,在1954年,格雷厄姆和他的合伙人雇用了巴菲特。

他做了两年的证券分析师,很快就成为公司的宠儿。随后,本・格雷厄姆宣布退休。巴菲特被邀请成为普通合伙人,但他拒绝了。没有格雷厄姆,他没有兴趣在纽约的投资公司工作。

巴菲特再次回到奥马哈。26岁时,他已经挣到了足够退休的钱(巴菲特开始在哥伦比亚学习时有9800美元的资产;从那时起,他精明的投资每年增长61%,达到17.4万美元)。但他迫切地想实现成为百万富翁的目标,于是成立了一家名为巴菲特联合有限公司的投资合伙事业,只邀请了六名家庭成员和密友加入。他们都出资10.5万美元,而巴菲特仅出资100美元。

此后的事,尽人知之,不在话下。目前巴菲特的公司(后来更名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全球第九大上市公司,市值约为2500亿美元。在过去的48年里,该公司的账面价值每年平均为股东带来19.7%的增长(相比之下,标准普尔上市公司的年平均增长率为9.4%)。据了解,巴菲特本人拥有620亿美元的个人财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模式

从沃伦・巴菲特的童年到现在,你可以看到一个贯穿他一生的模式。他善于分析、评估价值、识别模式和异常,得心应手。他也不断地研究某些主题,比如数字、复利的概念和商业信息。他更喜欢特立独行,用自己的方式做事。当他想了解某事时,他会直接去找源头,找对其了解最多的人。当然,他也用利润这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他的结果。由施罗德的书中,还可以看到巴菲特模式的许多其他方面。

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行为和动力模式。这种模式始于童年,并贯穿其一生。其他人可能有类似的模式,但没有两个人的模式是完全相同的。

我可以用无数名人来说明这种励志的模式:比尔・盖茨(Bill Gates)、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伦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卡尔・瓦伦达(Karl Wallenda)、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n)、吉姆・亨森(Jim Henson)、朱迪・嘉兰(Judy Garland)、鲁益师(C. S. Lewis)、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埃维尔・克尼维尔(Evel Knievel)、沃尔夫冈・阿马迪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本・卡森(Ben Carson)、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贝聿铭(I. M. Pei)、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约翰・詹姆斯・奥杜邦(John James Audubon)……不胜枚举。

“但是,比尔,”或许有人会说,“那些都是世界级的人物,但对普通人来说就不是这样了。”

事实上,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有两个原因。首先,因为每个人,包括我提到的所有人,一开始都是“普通人”,没有人生来就是世界级的。但当一个所谓的普通人遵循他们的模式时,他们很可能最终达到世界级水平。

现在让我们来定义一下什么是“世界级”,这和拥有名人地位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可以是世界闻名的,但不是世界级的。世界级的意思是在你所做的事情上跻身世界前列。至于是否有其他人知道,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按照这个标准,我可以跟你说说一些教师、设备维修人员、机械师、讲故事的人、编辑、服务员、收费站收费员、宣教士、银行出纳员,以及无数其他无名的人,他们的工作都达到了世界级水平。

名声只是一种噪音。我们生活的目标不应该是出名,而是在我们所做的事情上成为最好的。

我们不仅生来就是“普通人”,我们都有自己的模式,每一个人都是如此!你、我、我们的家庭成员、我们的朋友、我们的邻居、我们的同事、我们的盟友、我们的敌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模式。

我怎么能这么肯定呢?因为在过去的50多年里,有些人(包括我自己)一直在有条不紊地、客观地研究人们的模式,以帮助他们在个人和职业方面做出战略决策3。成千上万的人已经参与了这个项目,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模式,从来没有人被发现是没有模式的。当你发现这种一致性时,你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类本身就是按照模式来运作的。换句话说,有一种现象在起作用。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运作的。

 

天赋与你

这种现象有名字吗?实际上它有很多名字。例如,我们说某人有某种“天性”或“风格”,或者说某人“生来”就是做某件事的,又或者说某人正处于他们的“最佳状态”。法语有一个很好的词来形容它,“métier”,意思是一个人擅长的活动领域。当然,我们都听过有人在解释一个人的行为时说:“哦,弗雷德(Fred)就是那样。”或者“这太像雪莉(Sherry)了。”不知怎么的,我们完全明白他们的意思。我们本能地识别人们的模式,即使我们对这种现象一无所知。

我用来形容人们活出自己模式的用语是天赋(giftedness)。这不是最优雅的词,但我还没有找到一个更好的。这也是我现在听到很多人使用的一个词,但我觉得他们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让我来下个定义:

天赋是你运作的独特方式。这是一套与生俱来的核心优势和自然动力,你会本能地、持续地用来做你感到满足和富有成效的事情。天赋不仅仅是你能做什么,而是你天生就要做、喜欢做、做得好的事情。

注意“与生俱来的”、“自然的”和“本能地”这几个词,他们表明天赋就是——天赋。你的天赋不是你后天获得的,也不是从学校学来的,它就在那里,在你身上。你并没有向谁索要它,你不需要为它付出代价,它就是你。

我需要清楚地说明我是如何使用天赋这个词的。在流行文化中,如果人们表现出不寻常的才能,,我们就称之为“有天赋”,例如迈克尔・乔丹(Michael Jordan)、詹姆斯・泰勒(James Taylor)、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迈克尔・菲尔普斯(Michael Phelps)等超级巨星。这些人很了不起,这一点我不予置疑,他们的天赋和他们所做的事情之间无疑是有关联的。

但实际上,天赋是很普遍的。并非所有人都能达到“世界级”的地位(尽管我怀疑我们身边有很多迈克尔・乔丹和奥普拉・温弗瑞,比我们意识到的还要多)。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我们每个人都表现出一种一致的行为模式,即使在日常的琐事中也表现出来。我们穿什么,我们和谁交往,我们开什么样的车,我们投票给谁,我们的宗教信仰是什么(如果有的话),我们在电视上看什么或在网上点击什么——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的独特模式的一部分。

天赋不是少数幸运儿的专利,这是人类状态的一部分。

也许“天赋”一词如此频繁地用于精英阶层的一个原因是,学校里的某些孩子决心成为学霸,并被给予强化的学习机会,称为“天才班”或“天才教育”。我完全支持这些努力,但我仍然认为,所有的孩子,无论智商或其他能力如何,都有他们自己的天赋——他们自己特定的动力行为模式。

天赋与智力有关吗4? 没有,即使是智力水平较低的人也会倾向于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

天赋与你的工作有关吗?我们稍后会讲到,答案是否定的,天赋不是一个职业头衔。如今许多人根据他们的工作来认定自己的身份:“我是律师、推销员、操持家务者、学生”等等。但我想指出,在你成为一种职业之前,你是一个人。你所从事的职业可能适合你的人格,但你并不是你的工作。

 

但是……?

说到这里,我知道我已经提出了上千个问题:天赋从何而来?如果是天生的,那么环境有何影响呢?有残疾或精神问题的人又如何?遗传因素呢?天赋与人格有什么关系?这听起来很有趣,但科学依据在哪里——研究、数据和对照研究呢?如果每个人都有天赋,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讨厌自己的工作呢?如果我有我的天赋,为什么我不知道我的人生该拿来做什么?说天赋是人们喜欢做的事情,不就是给他们一个自我放纵的借口吗?那生活在贫困中的人呢?天赋只是一种奢侈吗?如果有人不喜欢自己的天赋怎么办?如果人们一生都在想要成为自己,天赋怎么会是本能呢?

此外,你可能会问一些更实际的问题,比如:我怎样才能找到一份适合我的工作?我已经知道我想做什么,那么我怎样才能做这件事的同时又能得到薪酬呢?我怎样才能与我的老板和同事相处得更好?我的孩子有学习差异(译者注:不同的学习方式);对此你有什么建议吗?我该如何帮助我20多岁的儿子或女儿决定职业?我想结婚,如何才能找到合适的人选?现在我的孩子们都长大了,我能做什么有意义又令人满足的事情呢?我怎样才能让我的生活变得有意义呢?

这么多问题!难怪当我在一个聚会或晚宴上,有人问我是做什么,而在回答有关天赋的问题时,我经常会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人们觉得这话题很有趣,几年前我第一次听说的时候,也有同感。

这是因为天赋与我们最关心的一件事有关——我们自己,但不是以一种自恋的方式。相反,谈论自己天赋的方式,实际上是把我们带出了自我。我们不仅发现我们的天赋是赋予我们的礼物,而且还发现一个更深层次的真理——如果我们恰当地使用我们的天赋,我们每个人都本该是给他人的礼物。

你如何阅读这本书,用它做什么,完全取决于你。但我想指出,你如何了解自己的天赋,这本身是由你独有的天赋所驱动的。因为那就是你,那就是你的生活方式。

我想尊重这一点,事实上,我想要庆祝这一点!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原因。我相信你来到世上,是为了完成一些重要的事情,一些只有你才能完成的事情。正如史蒂夫・乔布斯在去世前不久所说的,“你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不要浪费时间去过别人的生活。”

我完全同意,但是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天赋是什么,你很可能就会那么做。

 

注释

 

1 爱丽丝・施罗德,《滚雪球:沃伦・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纽约:班塔姆图书公司,2008),94。

2 同上,117-18

3 我指的是SIMA®国际公司(以前称为人力管理公司,或PMI),由小阿特・米勒于1963年创立。SIMA®,或动机能力测评系统,是一个专有的、非常规范的协议,用于检查人的有意义的成就的历史,以描述动力行为的模式,或天赋。

4 我想更准确的答案应该是:还没有人证明过。我自己并不认为天赋与智力有关,但实际上,没有人真正知道,因为没有人确定过智力和动机之间的关系。有时有人问我人的“马力”是多少。例如,假设两个人都有解决问题的动力,并且都对数字很在行。换句话说,他们有相似的天赋。但是,毫不费力地解决数独谜题(Sudoku puzzle),和解决关于宇宙学常数的量子场理论问题 (是什么抵消了真空的零点能量,从而不会造成一个大的宇宙学常数?),二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显然,智力是很重要的!我猜想智力可以校准天赋的相对表达,但智力本身并不是天赋的来源。